亲,你的浏览版本过低,建议使用IE8以上或其他浏览器,将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
更多
培训众包 省心省钱
培训管理
投标:
许盛华
中标:
许盛华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宣传工作
投标:
蔡占明
陈德智
中标:
蔡占明
客服服务与商务礼仪
投标:
韩丽
李默
中标:
李默
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
投标:
彭永红
中标:
彭永红
商务礼仪
投标:
庞丽
澜珊
中标:
澜珊
服务质量提升及抱怨投诉处理
投标:
周力之
中标:
周力之
登录
注册
首页
讲师查询
搜根课表
公开课课程
内训课课程
名师汇讲师
产品中心
讲师节
资讯
首页
新闻
搜根动态
知识
人才管理
营销
面试
招聘
薪酬
内训众包
企业组织架构的五大分类
搜根网培训讲师小编认为在设计组织架构可以分五步进行:战略对接、选择类型、设计部门、划分功能、确定层级。 第一步,战略对接。企业先有战略然后才有组织架构。先有组织架构然后才有岗位设置。中国企业本末倒置的很多,结果就出现了因人设庙、因人设岗的种种管理乱象。由战略推导企业组织架构也让很多企业从业人员不习惯,所以笔者要反复强调组织架构设计的战略导向原则。组织架构设计是由无到有的过程,不同于组织架构优化是在企业已有架构基础上的调整升级。 战略对接是让组织架构设计者想清楚:企业战略可以细化为多少目标?各种目标可能从何种途径实现?企业决策者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目标可以分解到他人负责? 第一步属于构思阶段,没有实物或画像产生。 第二步,选择类型。组织架构的类型因企业战略不同而不同,因管理方式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而有别。到目前为止,企业组织架构形成的主要类型有五种:职能式组织,事业部制式组织,直线式组织,矩阵式组织,三维组织或称立体组织。选择何种类型,企业可根据组织架构设置的五原则均衡考虑后做出取舍。 第三步,设计部门。此时就可以进行部门划分了,不论选择何种组织类型,都需要将企业战略承载功能列出,如总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生产部、物控部、技术研发部、品质管理部、营销管理部,物流配送部等等。初创企业划分到此,组织架构就基本确立了。规模大的企业还需要继续往下细分管理功能。 第四步,划分功能。组织功能因企业选择的组织类型不同会有不同的组合。不同企业的总经理办公室承载的功能可能有天壤之别,有的总经理办公室负责采购功能,有的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合同管理。制造企业的生产部也因产品不同、规模不同承载的功能也是千差万别。 比如有的小型企业生产部包揽了除行政后勤、营销之外的所有功能,从材料采购到计划安排、从技术研发到工艺指导、从成品检验到订单交付一条龙负责到底。而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则可能承载以下功能:人才规划、招聘任用、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员工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社团管理等等诸多事项。 功能划分越具体,后面的岗位设置就越简单。小型企业的组织架构设计至此就宣告大功告成,大型企业则有待进一步细化。 第五步,确定层级。对于管理跨度大的企业,需要进一步考虑管理层级,避免管理真空出现。如全国连锁企业,就需要考虑企业区域公司、省级公司、办事处等等管理层级的细化,以保证企业组织架构设计的责任均衡原则得到落实。 声明:搜根网所有资讯文章由网站会员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企业组织架构
阅读 (1483)
2016-11-18
解读“彼得原理”,如何突破自我瓶颈
搜根网培训讲师小编认为在劳伦斯·彼得先生在其巨著《彼得原理》里为我们清楚地描绘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他指出,“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你如何努力进取,总会有一个你胜任不了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并且你一定会达到那个位置。 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这个观点对正充满干劲,积极打拼职场的经理人来说,略显悲观。但是,我们的确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确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曾经优秀的经理人也会上演暗然出局的悲剧,曾经无所不能的经理人也生出江郎才尽的无奈,曾经可以指点江山的企业老总,也会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蒸蒸日上的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都是职业不胜任导致的悲剧结果。 精力充沛,事业心强的经理人当然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希望能够突破彼得先生的晋升瓶颈,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越做越好,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标。 彼得先生自己研究出了晋升瓶颈的问题,他当然不愿意自己也掉进去,也希望自己能够不被它所限制。于是,他提出了自己职业道路的对策,即彼得座右铭: 身为人类家庭中的一名优秀的成员, 我发誓要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并透过言语或行动实践我的主张。 我发誓我个人的一举一动或所有决定,都将朝着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迈进,而不是向上攀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地位。 我发誓常和自己保持亲密的接触。 ——劳伦斯·彼得 从彼得座右铭里,我有以下五点心得。 1.以“人类家庭的优秀成员”为大目标 做人类的优秀分子,是一个目标,一个远大的目标。 经理人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功,获得更多的人生价值,必须为自己定立相对远大的目标,明确个人的愿景。 目标越远大越好,越远大就越能牵引我们继续前进,使我们产生更大的动力,汇聚更大的能量,激发更大的潜能。 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为自己定立的目标是跑步2公里,那这个人可能跑到1.6公里就松懈了,如果这个人为自己定立的目标是跑20公里,他可能跑到16公里都不敢松懈。同样一个人,因为目标的不同,努力的程度就不同,这就是远大目标的作用。 所以,经理人应为自己定立尽可能远大的目标,然后采取必要的行动为之不断奋斗,直到实现。 做人类优秀分子,可能显得较为笼统,经理人不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将职业晋升的道路放在市场的范围内,放眼市场,着眼现在,有效整合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和方便,在密切计划的基础上逐步实施。 2.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并付诸行动 尊重他人是经理人的修养,也是员工的需求之一。 经理人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员工、同事和领导,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关系。 人际关系是经理的必须课和财富,无论在什么样的组织,没有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不广泛,都是寸步难行的。 为了获得必要的人际关系,经理人应敞开心扉,积极与人交流沟通,多为别人服务,帮助别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处理这些事情的基础就是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自然的体现,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练习,学会尊重自己,只有会尊重自己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却口口声声要尊重别人,其结果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3.做个有思想的人,用行动实践自己的主张 做个有思想的人,是要求经理人要用自己的大脑创造财富,做个善于思考,善于决策的聪明人。 卡耐基说思维创造财富。善于思考才善于运用知识,善于思考才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前瞻性地想别人所不能想的事情,做别人所不能做的决定。 经理人需要转变那种快点从座位上站起来,快去干活的观念,而是应想办法使自己坐下来,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调整一下紧张快速的节奏,好好思考思考,反省反省,以求得更大更快的进步。 思考是行动的前提,思考是为行动做准备的,在严密逻辑思考的基础上,经理人需要做的就是去行动,行动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味的犯愁,一味的退缩只能使自己变的更加的不胜任。 具备胜任素质的经理人都是行动的专家,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去实践自己的主张,去大胆地表达自我和实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职业晋升瓶颈的突破。 汤姆·彼得斯说快速制定计划并行动是人的一种修养。想想这句话吧,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吧,照彼得斯说的去做吧,做了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4.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超越自我而做,而不是单纯为了职业的晋升 经理人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超越自己,愉悦自己,在此基础上是配合组织的目标,完成组织的任务。 只有把自我的超越与组织的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利于经理人不断实现目标,不断完善职业生涯的规划。 经理人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目标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职位上,那样做的结果是使自己的目光变得短浅,变得鼠目寸光。目光短浅容易造成动力不足,动力不足容易使人懒惰,懒惰的人喜欢走捷径,希望通过玩弄手段和权术去获得职业的晋升和权利。 而通过玩弄手段获得晋升则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也不一定是自己能够驾御得了的,当真的驾御不了,经理人就容易滋生出所有不胜任的症状,生出懒散、懈怠、不负责任、放任自流、顽固不化、自私自利、特权观念等诸多毛病。 所以,为了突破晋升的瓶颈,经理人应以个人的绩效提高为目标,以自己的肤浅和惰性为敌人,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最终达到完全的自我实现。 5.通过学习实现突破 学习是经理人的必修课,是缩小自己与优秀分子差距的最快最好的办法,也是实现职业瓶颈突破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在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例子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经理人所要做就是快速地改变自己,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管理者。 经理人的时间有限,学习需要挤出时间,见缝插针,点滴积累。 读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业书籍和管理书籍,在工作之余阅读,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补充知识养料,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格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专家对话的过程,书里凝结了专家、学者、优秀分子的知识精华。过读书,经理人可以方便地获取专家、学者的经验所得,进而指导自己更好、更正确地做好本职工作。 参加研讨会。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人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可以直接地形成观点的对碰,交换经验,交换心得,进而获得启发和动力。交换经验和交换苹果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之后,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换经验则是每人拥有两个人经验。 所以经理人应该更多地走出去,参加相关主题的讨论、研讨班,与业界经理人分享经验,交换心得,开阔眼界,开阔思路。 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经理人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成功突破晋升的瓶颈。 声明:搜根网所有资讯文章由网站会员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彼得原理
阅读 (1460)
2016-11-18
领导力修炼,没有天生的领导力!
搜根网培训讲师小编认为,在企业中没有天生的领导力,只有不断修炼的,而令人意外的是,一个没有从政经验、满嘴粗话、生活糜烂的亿万大亨特朗普竟然在共和党候选人角逐中胜出,他满嘴自吹自擂,扬言要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造高墙,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居然人气旺盛。特朗普自我塑造的“领导”形象,从结果上来看,在竞选阶段成功俘获了”美人心“,尤其是美国普通人心。 历届美国总统是如何塑造自己的“领导”形象的? 单从品质上来看:福特以其不算出众的智慧赢得一个好的总统的声誉,在于其“诚信“、”正派“、”心灵健康”的内在品质,而尼克松和克林顿均有公认的超群禀赋却名声扫地,就在于他们“心理的阴暗”和“道德上的弱点”。 从具备高尚而又有感召力的核心目标上来看:林肯的目标是拯救联邦,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目标是结束大萧条并赢得二战的胜利,结果他们成功了;而福特、卡特、老布什、克林顿在任期之内从未清晰地表达过一个有强烈感召力的核心目标,结果其历史地位大打折扣。领导者只有具备明确、坚定、一致且为追随者由衷认同、向往的目标,才能凝聚和团结起众人,发挥出领导力。 从说服他人的能力上来看。里根因其高超的说服力而被誉为“伟大的沟通者”,克林顿则被视为“一对一说服的高手”。两者的区别在于,克林顿主要靠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人,而除此之外,里根主要以其“投入理解”、“同理心”和乐观开朗的个性感染他人。这说明,领导者的说服力并不仅仅指嘴皮子功夫,而主要来自人格的魅力。说服他人,既是领导力的基本要素,也是领导力的外在表现。 当今时代,领导力不仅仅是领导的方法和技能,也不仅仅适用于总统、适用于领导者,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或实践的一种优雅而精妙的艺术。 引用李开复老师的一段话:领导力意味着我们能够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分析问题,在从事具体工作时保持自己的既定目标和使命不变;领导力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跳出一人、一事的层面,用一种整体化的、均衡的思路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领导力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关心自我需求的同时,也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给予更多的重视,并总是试图在不断的沟通中寻求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坦诚也更加有效率的解决方案。领导力是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的艺术。 领导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有一个很有名的“盖子”法则。锅里的水总漫不过盖子,领导力其实就是这个盖子,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一个人的领导力越低,他能发挥的潜力也就越小;领导力越高,可以发挥的潜力也就越大。 应该如何塑造“领导力”呢?享受工作和生活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身边最有影响力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享受,所以他们会更加努力,因而也更容易得到成功,由此形成人生的良性循环。 找到自己的核心目的 当我们找到自己的核心目的,就不会迷茫四顾,不会分心,在前进的道路上,你就会把所有的精力、行动以及决策都指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认清自己的能力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特长,你的独有能力,使你成为你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但若是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就会使能力被埋没。 学会沟通 有效的领导力是需要语言的操练的。对于人而言,交流是特别关键的。领导力语言服务于特别的目的,他们不同于非领导力角色时的语言。你的交流有责任提供现在和未来的意图,解释复杂的交易,展现面对不利情形下的决心,清楚了表达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拜访那些支持承诺和标准的组织,灌输目的和灵感。这些都不是平淡的、随便的和模糊的语言可以实现的。在每次说话前,梳理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在重大问题上避免模棱两可和含混不清的语言。 用身体语言展示领导力 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在信息传达过程中,单纯的语言只发挥7%的功能,声调起到38%的作用,而体态、表情等身体语言却传递了55%的信息,而且因为身体语言往往是下意识的举动,因此更为真实、可靠。 正因如此,身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人际交往、刑事审判等场合中都发挥着超乎想象的功效。对领导人来说,身体语言是他们提升领导能力的重要手段。 身体语言包括形象及精神面貌。除了服装、发型这些物质层面的因素外,气质、精神状态是同样重要的因素。领导者展现给他人的精神面貌,如精力充沛、开放、热情、坚定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身体语言来展现的。 总之,领导力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没有天生的领导人,领导力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声明:搜根网所有资讯文章由网站会员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领导力
阅读 (1282)
2016-11-17
顾客主权下的主流消费观察
搜根网培训讲师小编认为在想要获得消费市场如当今网购般的蓬勃和兴盛,就需要准确地了解市场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基本消费特征,以及未来消费的核心走向,这是应对一切经济问题和企业经营问题最根本的出发点。过去10年以来,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每一种不一样的消费需求都能幻化出一道道亮丽的彩虹,在消费者的心理和情感上激起巨大的波澜,面对这样的消费态势,任何商业活动最终都只能是顺势回应者生存,罔闻背对者挫败。这种立体化多方位的消费现象所出现的时代我们把它称之为后消费时代,即从2000年之后,我们已经在经意不经意中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这种新的消费形式花样层出无可限量,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就其基本特征而言,这种消费需求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11个方面。 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消费品的极大丰富不仅提升了顾客的消费选择标准,也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的产品使用经验,能够辨识产品的好坏优劣,增加了更多的与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和教会了他们对产品的高生活化要求,这种高生活化就是一种生活品质,它主要体现为用来创造这种生活品质的产品必须更健康、更时尚、更精致、更符合人性化特点或更符合人的精神追求等,比如顾客在饮食方面越来越注重健康的重要,而此时作为碳酸饮料的可口可乐就很难再让顾客像之前那样对它保持足够的消费热情。无独有偶,麦当劳的传统食品菜单已经越来越难吸引美国本土的年轻消费者了,它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来创造一种较之以往更健康也更符合年轻人喜爱的生活菜单以及系统的经营活动。 再比如顾客对精致生活的要求日益强烈,精致生活表现为一种考究、注重细节,以及更多愉快的感受和心理满足,体现在消费的产品上就是需要产品本身具备更多的附加价值,比如制作材质、生产工艺、实际体验等多方面的精细考量等,而以精致时尚为底色的玛莎百货在其服装和食品上基本上做到了产品创制上的精细极致,使很多顾客都对其产品流连忘返欲罢不能,这种精致让品质生活的底蕴更加通透明澈立验可见。 品质生活是现在和未来顾客生活的重要遵循标准,而创造这种品质生活的企业产品必将成为现在和未来市场消费的主流。 二、从普遍流行到个性消费 物质生活的极度丰富与社会环境的开放程度越来越使得市场消费已从普遍流行的消费模式逐渐过渡到个性化消费模式,之前是市场上流行什么,顾客就会产生去跟随的心理,企业及其产品是主动的,顾客是被动的。当市场进一步成熟,顾客积累了大量的消费经验和产品知识,消费在顾客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标准,他们开始有着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和准则,此时企业的品牌产品就逐渐从交易的主要面转变成次要面,顾客对自有生活的选择标准成为产品消费的主导,这时候,整个市场的消费模式逐渐被逆转。 在手机行业,这种个性化需求也表现得比较鲜明,当传统的功能手机越来越无法体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时,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尽管苹果手机以其独一无二的价值特点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的消费时代,但它也仅仅能够代表一种个性特点,因此市场上还有更多的个性化手机产品同样能够获得顾客的青睐,如三星的大屏手机、oppo的音乐手机等,它们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在市场消费需求逐渐趋于以顾客自我要求为核心的后消费时代,顾客需要的不是普遍流行的产品,而是能满足其个性特点的品牌产品,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情感上,都是如此。 三、从体验中增强消费感受 体验消费正在成为一种巨大的未来消费模式,并促使市场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单纯的功能化产品消费时代,其消费形式过于单调,基本以解决某种生活问题为核心,顾客一般只看产品功能有效与否与最终结果,而没有太多的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感受需要索求,这样产品作为一种纯物化的交易用途很难体现出产品的文化性,而任何一种商品的出现必定是蕴含了其研发以及制作过程中的一系列思考和行为细节,每一种产品都带有很深的创研者思想的印记,如果不能把产品的这种文化性尽最大可能地展现出来,其产品的消费价值和生命潜力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运动品牌产品需要展现的不仅仅只是产品本身的功能特点,更多的是需要展现运动精神如何产生和被激发,用更鲜明更形象更生动的故事情节和运动元素来阐述和演绎这种运动精神是如何被富赋予到产品上的,由此,顾客所消费到的运动产品就不仅仅只是一双可以帮助其进行运动的鞋子,而是一个能首先激发消费者内心运动渴望与情感体验的精神化的载体,而后它又能让顾客体验到运动产生的整个历程。在全球市场上,耐克正在建设更多的耐克产品体验馆,通过展现这些运动元素强化了顾客的切身体验,从而加深了顾客对耐克品牌和产品的价值认知。 还有比如当顾客需要消费美食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尝试或直接消费美食产品,其影响力未必会很深刻和深远,他们需要从更广泛的层面来增加自己对美食产品的全方位感受,以此增强自己的视觉、味觉、心理、情感上的醉心体验,在这方面,《舌尖上的中国》几乎把这种美食体验做到极致,尤其通过电视画面和语言来展现每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从取材到制成再到食用的整个过程,几乎把每一位观众都带进了那个令人馋涎欲滴、心旌荡漾的美妙之境。 四、淘生活与消费兴致 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顾客越来越期望能有更多的产品来供自己不断地尝试和选择,他们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淘更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即便是暂时不是很急迫需要的,但只要顾客经过持续的浏览和观察发现是能够满足自己喜好的产品,他们大都会即刻买下,尤其在线上,这种消费心理和行为就更加突出,顾客网购的几率已经成倍增加,除了方便快捷之外,更多的产品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顾客的消费兴致,因为在更多产品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之内时,顾客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被无限勾起。 爱上淘产品如今已经不再只是之前的发烧友才拥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越来越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畅淘产品上,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产品不断地出现,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不断挑选产品的过程就是他们享受消费乐趣和勃发消费兴致的过程,而且谁能提供更多的产品种类谁就越能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并使之从接二连三的爱淘行动中逐渐对品牌产品产生偏好,因此,越往后来,能够提供更多产品选择的企业将越会受到顾客的亲近,因为它们能让顾客不断地体验到更多的产品价值和每一个产品背后的文化特色,使他们在尽情享受淘产品的乐趣之时,也极大地扩大了他们的消费视野,增进了产品知识,少量产品正在向产品超市的趋势转化。 在快速消费时代,消费者需要尝试更多的产品体验,尽管他们最终需要的产品只有10%,但是他们喜欢在其中90%的产品中进行选择,利用对时间的消耗去寻找淘来淘去的快感,如果一个实体专卖店或一个网店所提供的产品数量远远低于顾客的选择需要,甚至是选择底线,那么这家店铺就会很难增加顾客重返挑选和实际消费的频率,甚至会被顾客彻底抛弃。而且,大量的产品并不能是行业内普遍重复的产品,否则就不能引起顾客对淘的兴致,因此,必须加速产品进化的生命周期,创造更多的特色型产品,让更多的产品充满更多的特色和故事,这样才能真正紧贴顾客。 五、从感性走向理性 缺乏行事经验的人很容易感性从事,但是一旦经验增加,感性的程度也就随之减弱,消费也同理,不断的消费认知积累大大加强了顾客选择产品时的理性程度,拥有更多和更专业的消费经验让顾客形成了更好的购买判断,而且消费价值观的成长和变化也让顾客成为自身消费选择的主导,而非一味地被企业及品牌所引导和支配。 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很多企业依靠大量的广告创建了品牌,它们通过广告传播与媒体沟通对顾客动之以情,即便是在诉求一种理性的产品特点,也会采用更加人文的方式来增加顾客的感性体验,这就是一种感性经营,而在全球市场,法国的依视路、美国的星巴克等企业更多的是通过更加理性的方式来建设和巩固品牌的市场地位,并赢得了顾客的重度青睐。 理性不能仅仅依靠传播和述说,必须加之更为实际的体验和感受,因为物质本身总是决定一切的,理性往往就体现于这种物质以及物质创造的本身,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哲学,而且也是一种商业哲学。 六、一切都以创意为出发点 21世纪是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这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市场发展趋势,因为消费需求的极大自由要求产品的创意空间被无限放大,任何一种没有鲜活创意的产品必将在未来惨遭淘汰。苹果手机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其用智能代替了功能,另一方面是用创意改变了手机的整体感觉,强化和提升了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并充分考虑到了顾客的使用感受。在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手机能有那种石破天惊的创意的主要原因除了有对市场消费的深度洞察之外,还在于他很早就种下的关于对产品进行无限创意的想象力的种子,因此,我们看到的乔布斯时代的手机产品绝对不是一件技术的杰作,而是一件具有非凡创意的艺术化产品。 而一个反面例证就是2014年的北美电影票房跌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很多人说是因为更多的电视和网络视频越来越多地抢走了北美的电影观众,而且消费者正在变得年轻化,而年轻的消费者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会比其他年龄的人更多,因此,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年轻顾客群体正在持续减少,然而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从理论上来说,几十年前的营销前辈莱维特早就说过,乘坐火车的消费者减少并不是因为飞机、轮船等新兴的交通工具抢走了火车的生意,而是火车经营者是在以铁路为核心进行经营活动,而不是以顾客的交通价值为核心进行经营;同理,电影票房的减少并非由于其他观影方式抢走了影院观众,而是电影院线的经营者是在以电影院为核心进行商业经营,而非以顾客的观影感受为核心经营,观众宁愿在电视或网络上去随便看看这些可看可不看的新映电影也不愿花钱去电影院观看。 七、轻生活 越来越多的消费成为一种为生活减压的行为方式,出行要便利,旅游要轻松,饮食要健康,开车要掌控,看电影要娱乐,美容护肤要没有负担,等等一切,都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舒心和畅快,如果不能增加顾客的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而是为他们带来消费过程中的些许不满或者重度烦躁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负荷。比如在顾客的商务旅行当中,如何选择一个既轻便精巧又完全适用的旅行箱以减去自己的很多麻烦,如何选择一个好的酒店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休息以充沛精力,这些都是商务顾客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寻求解决的问题,而此时的消费选择就会变得非常明确,即那些能够为他们带来减压的产品就会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为此,美国知名箱包品牌Hartmann为顾客打造了能够让顾客更省心的各种旅行箱,比如一款27英寸的箱子,其重量不到2.5公斤,因为拉杆是用碳纤维制作的,而轮子使用的是与F1赛车相似的材料,具有很好的滑动感,能够灵活地转动,而且也能防震。而全球顶级酒店管理领域里的领袖品牌——四季酒店更是用舒适到极致的“一夜好眠”来让顾客在劳累疲倦的旅途中获得无与伦比的晚间睡眠质量,这种直抵人心的消费价值能够让顾客对四季酒店总是流连忘返欲罢不能,成为四季酒店立身于高端酒店行业的核心价值之一。 为自己减压的轻生活不仅只是一种一时的消费动机,如今它更成为顾客的一种坚定的消费态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进行践行,而且这种消费已经从回归自然、生态农业、素食主义、跑步运动、瑜伽健身等许多乐活式的内容逐渐扩大到更多的领域,比如轻奢侈、轻穿着、轻娱乐等等,现在,市场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空间正在发生转移和蜕变。 八、智能时代 信息化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消费产品的智能化,随着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更多的传统型消费产品进入智能化的产品列表,如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商店,甚至是智能汽车。全球众多企业正在努力尝试各种智能技术对传统型产品存在方式的改变,例如Google以32亿美元收购以生产优质恒温器和烟感器闻名的智能家居设备生产商Nest Labs,期望在传感器+智能手机链接+智能家居硬件的智能化模式上来扩大产品的价值效用,并已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回报。 在玩具领域,以激发顾客创造力为核心价值的乐高开发了极具影响力的机器人,其消费人群从小孩已经覆盖到了更多的成年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代机器人的变革,其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机器蛇和蝎子样的Spik3r、莫霍克风格的Ev3rstorm、坦克底座样的TRACK3R等,这些产品的不断丰富增加了消费者对乐高产品的极度喜好,并成为顾客不断尝试自身改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应用工具。 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产品新鲜奇特的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市场消费者带来更加快捷和便利的生活,创造出更加优越的产品体验,提升了顾客的消费快感。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直接或间接地跟智能搭上了关系,在未来,它将继续发展,可以想见的是,我们将无法预知智能化的普及程度以及它所能呈现出来的基本状况是什么样子的。 九、企业公民 以往的消费者如果需要购买产品只是和企业进行简单的交易即可,很少关注产品的相关信息,即便对产品有着不太满意的地方也勉强维持接受妥协,而现在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与产品提供者进行互动,包括对产品的看法、理解、感受和用后留言等。这种强烈的消费参与感和消费存在感在年轻的消费群体中普遍流行着,借助极具开放性的社会环境和各种新兴媒体与平台的不断涌现,一个普遍地进行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时代已经来临,它正在要求和激发着所有的商业经营开始走向顾客化,与顾客打成一片,甚至是与顾客融为一体,不仅把顾客作为销售对象,更把顾客看作是自己的通力合作者,与他们共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持续沟通,即时互动,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探讨更有意义的生活话题等等。 过去的几十年中,并没有多少企业会自觉地履行这种商业理念。即便现在,把顾客看作是自己企业公民的经营者也并不在多数,而具有此种经营理念的企业在短短的十来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市场成就,像视频行业的Netflix、玩具行业的乐高等都是愿把顾客纳入自身经营体系中重要一环的代表性企业,Netflix开辟专门的平台空间邀请顾客参与评述各种电影,并进行及时的互动分享,把自己最为真实的观影感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乐高玩具聘请很多对玩积木有很深研究的社会人士作为乐高的产品顾问,不断加深彼此的关联,推动乐高对于市场更为广泛的影响力,而有更多喜欢乐高积木的艺术家以及各种职业的消费群体,都会利用乐高积木来展示自己的专业作品,他们在宣传自身作品的同时,也把乐高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展示和宣传。 十、回归人性 眼下的网上购物之所以日益汹涌,是因为它符合了绝大多数顾客心目中的低价要求、便利要求,以及海量产品可供挑选的要求,对于顾客来说,网上购物更接近消费本质,这种消费本质用特劳特的话来说叫常识,从人的需求本能上讲叫人性。特劳特曾把常识界定为一切商业活动成功的最根本动力,很多大型企业的持续失败或一时的市场失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商业经营者们忽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识所致,而常识是消费者在自己的内心生成的一种固有的认知,一旦这种认知完全形成,一般是很难被别人和外界所改变的,因此尽管当市场上出现一时的流行风潮会让顾客因为新鲜而跟风消费,但这种花样与巧饰并不符合顾客的生活常识,顾客在短暂的跟风消费后甚至只是瞄上一眼后便快速撤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似很有创意的创新产品在刚刚上市时还能爆出一股热潮,但旋即之后就会变得消费停滞无人问津。 如今,虽然顾客的线上消费总量逐渐庞大,但真正在线上做好自己的企业和品牌的并不多见,前几年PPG的商业模式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就骤然消失了,凡客的日子如今也并不好过,团购网企业一片萧瑟,这些企业都是履行新兴模式的企业,模式本身也很符合互联网的经营特点,但为什么还是前行艰难,甚至节节溃败,而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却经营得一个比一个漂亮? 因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企业及品牌的核心价值以及由此而成的企业经营模式更符合客户的生活常识,如果仅仅站在互联网本身的角度只是依靠单纯的网络技术来发展阿里巴巴,那它也会遭遇很多发展阻碍,甚至今天就没有淘宝、天猫这样超强的业务吞吐量和规模效应,包括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因为网络技术并非只有阿里巴巴最强或能够做到最强,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专业技术也异常优秀,但市场最终比拼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顾客的需求意愿,因此,一切商业的力量都源于顾客的需求,而深刻理解顾客的生活常识,也就是人性化的需求和消费才是真正创造顾客以及企业及品牌价值的首要和关键因素。 十一、无限社交 一个极度开放的社会让所有的人都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交往热情,就算再不愿出门去主动融进闹市的“宅人”也希望能够通过在线上来参加与别人的沟通和互动,这些“宅人”不愿意更多地走出家门并不是因为他们内心里就真正拒绝与别人的接触和交往,或者是自身性格使然,抑或是对一般的热闹并不感兴趣,在一个信息漫天飞扬到处充满热闹的场景里,没有谁不会被感染而加入其中,在现时的社会中,已经没有一个人孤独到真正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般地去仅仅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除非已经身患病症。更多的人都在随着各种交往渠道的出现而进行着更加广泛的社会交往,从各种社交网站上的群体数量及其增长上可以看出人们希望交往的热情有多么高涨。 买方市场的主导性越来越大,顾客希望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建立关系的心态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将用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来作为自己的消费选择,他们会遵循自己内心的向往,而不再受企业及品牌一厢情愿的观念限制长期妥协。他们愿意与能够即时与他们取得联系并以坦诚真实的态度与他们建立长期关系的企业进行交往,无论其市场地位是强势还是弱小,他们都报之以热情的拥抱。 而在信息如此泛滥的时代,能够获得顾客的初次尝试和交往之心的企业实属幸运,因为他们面临的消费选择太多,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他们的感触和喜欢他们就会让自己的视线如浮云般轻轻滑过而不留痕迹,如此,在信息经济时代,一切传统的沟通和推广方式都处于重建的重要关口,积极地关注顾客这种心态的转变,将会无限扩大商业经营的宏观视野和实践空间,它能让企业及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并与顾客建立起更加成熟和稳定的物质与情感联系,驱动更加有效的商业创新,使顾客与品牌双双受益。 声明:搜根网所有资讯文章由网站会员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顾客主权
阅读 (2191)
2016-11-16
企业精英回归背后的人才之争
搜根网培训讲师小编认为如果要创业,可能没有比中国更适合的地方了。你还能找到比这里更有活力的土壤吗?”3年前,从事IT行业的老友从欧洲辞职回国时,这样解释他回国的理由。 做IT,从欧洲回到中国,这很容易理解。毕竟,由于国别、语言、文化的不同,整个欧洲都没有统一而广阔的互联网市场,而这一领域是天然需要巨大市场的。因此,放眼全球,真正的互联网大国,中美是肯定排前两把交椅的。而美国之所以能长期占据“世界老大”的位置,其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尤其是技术移民的能力,贡献了巨大的一部分。 纵览历次硅谷华人精英回国的“浪潮”,可以清晰地看出轨迹。要么,是国内有非常良好的创业时机,比如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创业潮、“.com”潮;要么是美国身处或大或小的低谷期,比如金融危机之后的一段时间。 以此观之,目前的中美两国在竞争互联网人才这一点上,也处于类似的时期。 从中国看,经过了长期的学习、“山寨”年代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中国信息产业,正走向原创、引领、赶超的时期。以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为例,仅在阿里一家,就又创下了1200多亿元的销售纪录;这一纪录,也让美国的诸多主流媒体感叹:在全球围观“双十一”的时刻,谁还会记得“黑色星期五”呢?在美国的社交网站上,大批的美国网友则在打听,应该怎么从中国网购? 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当然不止于网购这么简单,而是已经成为重塑社会肌理的一部分。笔者已经很久出门不带钱包了,因为即使在北京的一个超市、便利店、街边的小饭馆,都可以手机支付;出门打车,也可以网约车;购物、旅行、社交、学习、工作、娱乐等功能,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而以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为代表,中国的硬件、软件实力都在显著提高。换句话说,互联网科技企业最需要的市场、技术、人才要素,中国现在已经完全具备且难以被媲美。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创业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整个中国社会都开始更明确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创业者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保持竞争力,只有大块头的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有创造力、能吸纳就业的中小微企业。从政府的简政放权,到鼓励“双创”的层出不穷的政策,也让硅谷精英们感受到祖国的诚意。 此外,母国的文化也是他乡无论如何比拟不了的。以前,很多硅谷精英感受到的是“天花板”——在美国,即使技术再出色,要晋升到真正的高级管理岗位,就要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融入主流的美国文化,有时甚至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换言之,在那里,始终是一个“他者”,而不是“主人”。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句曾经非常戏谑的电影台词,却道出了国际竞争的真理。用《经济学人》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说,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不同,21世纪的战争,没有硝烟的“争夺大脑”,虽然没有血肉模糊的场面,却能更加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 声明:搜根网所有资讯文章由网站会员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企业精英回归
阅读 (1425)
2016-11-16
管理好企业必备的两类人才
一个处处提防能力强于自己的下属的管理者,注定不会走太远;一个不敢任用和自己唱反调的人才的领导者,终究也是成就有限。想成功,这两类人才你身边必须要有。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自己有多么优秀,而在于他周围的人有多么优秀,特别是对于身处高位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有学者对李自成的失败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的一个观点就是他身边在文武方面都缺乏一流的人才。 也就是说,你要想获得成功,你的身边需要有一批优秀人才。那些能够满足你的需要,帮助你走向成功的人才。 第一类人才,有特殊的才能,是你所不能及的人 南加州大学校长史蒂·B·桑普尔在《卓越领导的思维方式》中曾经提到一个“哈利规则”。根据哈利规则,如果最高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只有90%,那么他将雇佣相当于自己能力90%的人——即这些人的绝对能力为81%。依次类推,这些绝对能力为81%的人所雇用的人的绝对能力就会降为66%,到了企业第四层,雇员的综合能力绝对值只有43%。 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一个领导如果不能任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那么整个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将会直线下降。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你自己。 问题更糟糕的是我们很多人没有能够避开这个哈利规则,在潜意识里不自觉地排斥那些比自己更聪明更有学识的人才。 这是因为许多领导担心“能力出众”的下属会让自己相形见绌,甚至担心对方会影响自己的前程和发展,这导致他们更多地是招聘一些与自己相似,或者不如自己的人。只有那些优秀的领导人才懂得欣赏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并想办法把他们招募到自己身边。 像那些历史名人刘邦、曾国藩、毛主席等都非常爱才,尽管他们不是特别能打仗,但他们手下的人却个个十分能打,最终打败了自己强大的对手。在现代商界也一样,像柳传志、任正非、王石等并非拥有特殊的专业才能,但他们在各自的商业领域内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他们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关系。 史蒂夫·乔布斯在管理、技术、运营、设计等方面都不具有突出的“专业才能”,但他的手下却个个不凡。如公关奇才里吉斯·麦肯纳帮助乔布斯成功摆脱了纷纷扬扬的“天线门”事件,令众多媒体观察家惊叹不已;运营高手蒂姆·库克来到苹果9个月就将库存期由2个月压缩到6天,最后达到惊人的两天;设计天才乔纳森·艾维更是为苹果设计出了改变世界的iPod、iPhone和iPad等伟大产品。 苹果能够在短短几十年中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IT科技企业,并一度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就在于乔布斯在各个专业领域都找到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 松下幸之助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成为经营者的条件是什么?”松下这样回答到:“经营者善用比自己能力优秀的、和自己天分不一样的人才。”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博士也说过同样的一句话:“一位领导者的职责不是无所不知,而是能够把那些能‘知你所不知’的人才吸引到麾下。” 你可以不懂账务,也可以不懂技术、营销等,甚至可以不懂管理,但你的身边要有这样的专业人才。这一类人才能够把你的想法变为现实,是一群能够创造财富,帮你赚到钱的人。这样的人才,最好一个不要少,少一个你就无法成就你的梦想,实现你的目标。 第二类人才,有另类思维,敢于和你唱反调的人 美国圣克拉拉大学教授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在《留下你的印记》中提到这样一项研究成果:当每个人都表示同意时,尤其是为了顾及大家的面子而表示同意时,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为了证实这个论点,研究人员组织了50组学生模拟凶杀探案。他们发现这些人当中具有多元社会背景和经验的人最有可能破解案例,而由类似背景的人组成的小组不仅容易出现错误,而且更容易坚持错误。 库泽斯和波斯纳教授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你的身边聚集着一帮只会随声附和的人,那么你失败的概率就会增大。就如著名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说的:“一个领导者要想迅速没落,最快的办法就是让自己被一群应声虫包围。” 问题糟糕的是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追捧的感觉,而且他人也乐于为之。许多领导人无法超越自己,恐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许多人可以做到聘用比自己更聪明更有能力的人,但却很难做到聘用那些喜欢和自己“唱反调”的人,这是因为“反对声音”会让你“不舒服”。那些喜欢和同事尤其是与自己的上司“唱反调”的人往往会受到排斥和**。只有那些优秀的领导人懂得这其中的价值。据《邓小平时代》记载,林彪和邓*平之所以能够得到毛**的喜欢和信任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敢于唱反调。 王石在《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中提到万科原高层管理人员冯佳“三进三出”的故事,许多人不理解王石为什么会对朝秦暮楚的冯秀才这么容忍。王石回答说,因为冯佳具有逆向思维的特点,喜欢喝反调。在你说好的时候,他会说不好,在你说不好的时候,他会说好。我需要王佳。 美国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很自信,甚至显得有些张狂,但是李·艾柯卡总是在身边保留一些异己分子来时刻提醒自己。他在《什么是真正的领导》中这样说道:“我在商界所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如果你的团队只有一种意见——而且通常就是你的意见,那你就应该警惕了。毕竟,你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意见,何必花那么多薪水聘请一群和你意见一致的下属呢?” 你可以很聪明,也很有能力,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也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不及的地方,在你身边多几个有“另类思维”的人,会让你看到问题的另一面。这一类人才敢于挑战你的想法,指出你思维上的“盲点”,帮你做出更正确的决策。这样的人不能没有,但也不易太多,多了你可能会麻烦不断,除非你能够很好地驾驭这样的人。 实际上,那些有“特殊才能”和“另类思维”的人都是十分难得的人才,需要你用心去寻找。当你的身边拥有众多这样的人才时,你就会成为像杰克·韦尔奇说的那样,“是一只能下金蛋的鹅”,而不仅仅是一个会叫的鹅。 当然,即使你寻找到了这样的人才,你还要注意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你要保持这两类人才与你和你的团队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如果价值观不一样,“特殊才能”和“另类思维”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起到相反的效果。 声明:搜根网所有资讯文章由网站会员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 (1175)
2016-11-15
企业管理:用对人远比做对事更重要
企业管理如何用对人,在用对人比做对事情上面搜根网培训讲师小编想起了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石柱上的三句箴言是:认识你自己,你是,勿过度。我们平时关注的大约只有第一句,但常常忽略了后边两句。 这三句箴言依次代表着:探索、肯定和约束;其反面则是等待(懒惰,其结果就是软弱)、虚无和放纵。那么,我们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约束自己了吗?同样的,我们认识别人、肯定别人、约束别人了吗?在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组织架构中,我们究竟是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呢? 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在关于“人”的问题上似乎并不适用,反倒是这三句箴言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用人远比做事更重要,更优先,反其道而行之,则或早或晚必然要承受着代价和损失。 企业用对人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在选用各级管理人员方面,虎狼团队注定了不是一只羊跑在最前面,大刀阔斧改革的团队也注定了不是守旧传统的人在引领。 选对人才能做对事,这是一个先天和后天的问题,在没有选对人的情况下,无论如何折腾,也很难达到既定目标。不管如何粉饰和包装,先天不足,后天来补,也注定了事倍功半甚至是得不偿失、一败涂地。 举个例子,先来说一说刘邦与汉初三杰。刘邦是这样评价他们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刘邦之所以从区区一个亭长在乱世之中能够做到开国皇帝,是因为刘邦有两大优点:能够做对自己,能够用对人。这两大优点糅合在一起讲,就是:知道自己的优劣,并懂得用比自己厉害的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天下人才,驾驭自如。 再举个例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严格意义上来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丞相,在刘禅孱弱的情况下,相父诸葛亮是实际意义上的决策者,但他事必躬亲,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才智发挥和实践磨练,手下的底牌除了刘备留下的老班底,已经别无其它合适的人可用了,可是诸葛亮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亮违众拔谡”,把对马谡在参军位子的认可分数加在了选择统军主将的打分表上,而不是“勿过度”,没有把马谡在参军的位置上用到极致,于是一令失而致军破身死。 马谡其实对失街亭没有根本的责任,根本责任还在于诸葛亮自己:认不清自己,做不对自己,以至于人才凋敝,中坚匮乏,没有独当一面之人可以分忧解难,于是必然导致用不对人或者凑活着用人,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发生了。更为严重的是在后诸葛亮时代,因为诸葛亮管理上的遗留问题,导致蜀中一地鸡毛,全无可堪用之人,以致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由此来看,诸葛亮要比刘邦略逊一筹,但就是这“一筹”,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企业角度来看,不是谁都可以当企业家,也不是谁都可以发号施令的。 找不对“这个人”,注定了一切努力都是瞎折腾,不成气候,没有未来。秦孝公如果找不到卫鞅,秦国还不知要继续穷横多少年,而卫鞅如果找不到秦孝公,那也就不会成为商鞅,也不会有商鞅变法。人才的威力不在于数量和质量,而在于组合,秦孝公和卫鞅珠联璧合,也正是互相懂得、互相肯定、互相“勿过度”的结果,终于开创了惊天动地的不世伟业。 而一旦秦孝公故去,新君即位,则这个局面就被打破了,商鞅之死于是成为必然。切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人才不为你所用尤其是那些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不为你所用的时候,你就要拷问拷问自己:我认识我自己吗?我做对自己了吗?我约束好自己了吗? 声明:搜根网所有资讯文章由网站会员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站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企业管理
阅读 (1369)
2016-11-14
新任主管的晋升路上要避开哪些坑
搜根网培训讲师小编认为人在职场,最得意的事莫过于升职了,但升职后,社会以及等级关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变化,此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新的人际关系。是要摆出上司的姿态,还是谈笑依旧?旧同事新下属若不配合工作该怎么办?看似很不错的升迁机会,但是里面暗含着不少陷阱,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一不小心就要比别人多奋斗十年。 以前我给大家推荐过一本书叫《上任第一年》,当时推荐语写的是“最惊险且最艰难”的一跃,有朋友笑我危言耸听,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新任主管的晋升路上都有要避开哪些坑。 这里我总结了个新任管理者的升迁陷井,当然也是建议十条,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1、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为你的升迁感到高兴 在团队中,总会有人自认比你更适合你的职位,即使他们不见得胜任,也会有些人认为你也不能胜任,比如说同为“业务骨干”的小高,甚至还会有人在盯着你、等着看你无能为力时的窘况。这就要求新任主管自身要具备良好的管理风格,并能在企业文化的大环境下建立公平公正的团队管理环境。 2、立刻公开地应对这一改变,告诉团队成员你很希望赢得他们的尊重 坐上了管理者的位子,想显示作为主管的权威、得到下属的尊重是很自然的,也是你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一个关键所在。然而,尊重是相互的。你要赢得下属发自内心的尊重,就必须首先尊重每一个下属。 3、创造机会展示你的技巧、知识和能力,证明你完全有理由得到晋升 当然赢得下属尊重不能只靠职位,想让对方服气就得用你做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成绩让下属诚服。尽可能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创造出一两次带领团队打胜仗的机会,让你的能力展现在台前,但是要将获得的荣誉全部归于团队,这样的行为有助于你树立在团队中的威信和获取下属的信服。 4、同以前的同级同事私下进行直接沟通,消除紧张气氛,理解以前同级同事的心情,给一点时间让他们适应 从团队普通成员升为团队领导者,你在着手新的工作时,不妨先找个机会,私下分别与原来的同事主动聊聊部门工作,你对团队成员的态度关系到他们对你的态度,而他们对你的态度又直接关系到你的工作该如何着手。然后挑选个合适的时机,进行一次团建,团队建设的能力是考量主管能力的最重要的元素,真正的团建能够让团队在情感上凝聚,在目标上结盟,在利益上共享。 5、了解每个团队成员的兴趣、动机,找到心灵扳机 在四的沟通中,还有个重要的任务,即确定每一位下属的职责、想法,尽可能多地收集你新的工作领域和团队成员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找到每个成员的激励源头,同时在部门工作进行决策之前,要多听听员工的意见,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布置工作、交代任务不要面面俱到,给予员工创新的空间,让他们在深感信任中发挥潜能,这样的团队也将是有活力的团队,而不会是主管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团队。 6、认可和尊重上一届领导,严禁背后非议和否定,并赢得他的支持 非议上一任领导者这个是大忌,一般来说,刚刚离开的领导者通常都会和老同事间保持很好的沟通和联系,赢得他对于你晋升的认可,他就会在无形中帮助你做很多疏通的事情,也可以成为你管理中遇到困难时求助的第三方力量。 7、尽量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要过度改变自己的行为 屁股决定脑袋是一个常态,因为信息和思考都变得不同了,但如果转变过快,同事会觉得你变了,以前一起喝酒撸串,偶尔抱怨的你变得处处正能量,这明显不太合理啊,所以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有意识的展现一点点的进步思考,先跟后带。 8、对自己所知和所不知保持坦率 不懂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懂装懂,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够赢得同事的尊重。 9、在决策过程中让不支持你的员工得到参与,努力赢得他们的支持 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非原则性的事件,比如说决定要去哪里吃饭,游玩,或是团建的方式,每个人都是领导中的领导,让每个人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尤其那些和你意见不同的下属,不妨索性交给他们决定,慢慢的你会发现,你们的趋同性会奇怪的增强。 10、从今天起,要学会守口如瓶 做为管理者,很多的信息是需要保密的,并不能象以前一样口无遮拦,尤其面对之前那些好朋友今天变成下属的那些人,记住一句话,真正的朋友是不会逼你在友谊和工作中作出选择的。 所以你看,当个管理者其实还是挺难的,借用《上任第一年》中的一句话:“转变成一个管理者究竟有多难?那感觉好像前一天你还是个单身汉,第二天突然就变成了孩子的父母,而你被期望理应知道所有关于照顾这个孩子的事情。”但话又说回来,天下没有不会的,只有不学的,所以一个管理者的成长之路也是一条不断学习的旅程,是一个将自己修炼成更好的人的过程。 声明:搜根网所有资讯文章由网站会员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站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任主管
阅读 (1131)
2016-11-14
用关键思考强化你的决策力
关键思考,是指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进行逻辑式、因果式的思考,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关键思考强调“每件事背后都有逻辑,我们能够通过提问和思考来发现它”。它能帮助管理者识别外界误导、主观偏见,建立自己的思考与表达逻辑,做出明智的决策,成为更具说服力的领导者。 【课程导读】面对商业环境中纷繁复杂的信息,经理人该如何掌握思维的主动权,甄别、评判各类信息,做出明智的决定?关键思考希望揭开事物的表征,探寻其背后真正的因果关系,帮助管理者在决策中展示理性思考的力量。关键思考的理解定位:何谓关键思考如何有效思考:RED模型·辨识论证结构(R,Recognize Structures)·评估论证(E,Evaluate Arguments)·多方验证(D,Diversify Perspectives) 关键思考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无处不在。想想看,假设你身处以下情境中,将会产生怎样的思考与表达逻辑? ·你要为公司接待室采购一套沙发,而商场里的售货员极力向你推荐一款非常便宜的铁质沙发。·同行公司抢占了你的公司产品市场,下属向你建议采取降价措施来挽留大客户。·有人以绩效考核容易引起员工矛盾为由,建议公司取消绩效考核制度。 尽管拥有丰富的专业能力与相关领域经验,但我们还是要经常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未知挑战。对此,我们该怎么做?有的管理者选择直接否定,有的管理者会在误导之下决策失误。但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即锻炼自身的关键思考能力,通过提问和梳理思考逻辑来说服他人,做出更正确、更具说服力的决定。 关键思考:建立因果式逻辑 人们在表达观点时经常会出现两个差错,要么因果不对应,要么只有果没有因。而关键思考是一种逻辑式、因果式的思考——当听到因,就要思考它要达到什么结果;当听到果,就要思考它的原因何在。 我在担任高管期间,常有下属建议我说:“老大,我们要赶快抢这块市场。”此时,关键思考必不可少。我会反问他们:“为什么?”然后,启发他们重新整理思路:“有市场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能做吗?”在帮助他们建立自身的思考逻辑后,自然就能帮助其得出正确的因果关系。 关键思考的力量 我们所受的教育通常是记忆型、储存型的,习惯依靠经验去寻找答案。然而,在我们的职业成长曲线中,伴随职级的上升,专业能力的曲线会慢慢降落,人际关系曲线逐渐提升。面对更高阶的挑战,决策群所做的决定应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此时,关键思考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以做决策为例,人们习惯依据经验做决策,而一名关键思考者的决策过程更科学、更理性。 首先,关键思考者会列出所有利益相关方,并向每个人询问四个问题。 ·你怎么考量这件事?·你希望这个方案满足什么要求?·你的问题是什么?·资金、时间、资源怎么样? 其次,关键思考者会反复比较所有条件,逐层搭建论证结构。 ·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次要的是什么? 最后,关键思考者会进行多方验证,确保执行计划更正确。 ·这个决策的利弊有哪些?·应注意哪些问题? 关键思考将能帮助我们避免外界误导、个人偏见和强烈的情绪,做出正确的决定。若将其运用到工作与生活中,还能持续引发创造性思考、战略性思考与系统性思考。 你的关键思考能力如何? 一个关键思考者通常具备两项行为:第一,他常常质疑事情本身,询问“为什么”;第二,他不会轻易下结论,如果他发现论据不充分,就会寻找其他理由,并辨别其真实性与可靠性。 在正式进入讨论前,我们设置了一份评估表,它能测试你对于隐含前提、论证结构、论述的真实性、论证的充分必要性的判断能力,也能帮助你了解自身关键思考的水平。 在表达、思考时,我们应建立自己的逻辑结构:“我之所以这样说/做,是因为N点理由……”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晰、更具说服力。而要培养关键思考的习惯,可以借助RED模型来锻炼思维,RED模型包括辨识论证结构(R,recognize structures)、评估论证(E,evaluate arguments)、避免单一论证(D,diversify perspectives)。 R:辨识论证结构,搭建“圣诞树” 论证包括结论与前提,即在一组陈述句中,结论需要由其他理由、前提推论而来。辨识论证结构的目的,就是学会识别隐含前提,消除思考漏洞。 通过观察与研究,我们发现一个人在论述的时候,如果只持有一个理由,人们仍会对他报以怀疑态度。关键思考很像搭建房子,其根基至少需要两根“柱子”,才能稳固。无论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与产品,还是进行跨部门协作、听取下属做报告,我们都应学会判断自己与对方的论据是否充分,以寻求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识别圣诞树结构 一个好的表达应像一棵枝杈分明的圣诞树,结论处于圣诞树顶端,而理由就是搭建这棵树的枝干。例如:“我不认为公司应在这个时候推出新产品,我们的产品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入市,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我们的市场推广至今也没有到位。”图表1便是此表达的圣诞树结构。 面对一组陈述句或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判断其论证结构,抓取结论与理由,搭建起一棵圣诞树。辨识论证结构主要包括两步:第一,提炼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结论;第二,结构化地表达理由,说清楚理由A包含哪几点,理由B包含哪几点。 从圣诞树结构可知,我们要进行一次清晰、有效的表达,应注意三点:首先,结论先行,一次只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并将其放在开头;其次,对理由进行归类,即搭建圣诞树的第一层;最后,按照理由的重要程度进行逻辑排序,通过遣词造句达成良好的表达效果。 发现隐含前提 当一群人经过大草原,从事畜牧业的人赞叹道:“草原上全都是牛。”而从事旅游业的人会说:“草原上有牛。”造成两种表述的原因便在于隐含前提——二人的职业背景不同。 我们的生活习惯、成长背景、价值观、个人喜好、职业训练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推论的隐含前提。逻辑思考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找到隐含前提,并保证逻辑与因果成立,确保论述被人接受。 E:评估论证,理清思考过程 评估论证的目的是澄清论证结构的真实性与可靠度,理清自己与他人的思考过程。管理者在听取下属报告时,应立刻想到圣诞树结构,同时判断这份报告的结论及其前提的漏洞何在,通过提问激励团队继续反思、研究,引导员工成长。 考察陈述的真实性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中,充斥了太多不真实的信息,而我们的信仰、习惯、思考方式也会过滤掉部分真实性。作为关键思考者,我们应学会用事实陈述来代替个人意见表达,并善于自我质问与验证:我所提到的每个前提都可靠吗,可信度多大?它们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成立?其来源可靠吗? 例如:“如果我们的产品降价,就会有更多经销商采购我们的产品。”此表述很模糊,只有指明降价多少、哪几家经销商、什么类型的产品,这个表述才能成为事实。 要让陈述真正可信,有三种方法:第一,在引用第三方陈述与数据时,验证其是否可靠,并判断它们属于“圣诞树”的哪一层级,以便逐级提升论述的可信度;第二,增加论证的数量,足够多的论据能够增加可信度;第三,将结论变“小”,所需的论据会随之变少,更容易实现可信度。 考察充分必要性 必要性是指前提不出现,则结论一定不成立;充分性是指由前提足以得出结论。遇事多从充分必要性的角度思量,凡事多问几次“充分吗”“必要吗”,让自己相对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例如:“作为管理者,早点开除绩效垫底的员工并处理好他们带来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正如木桶效应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这个论述看似很有道理,但如果细细推敲,会发现其结论与论据并不存在充分必要关系——在一个团队中,团队绩效是a+b+c+d+e(a 、b、c、d、e代表团队成员),而不是a×b×c×d×e,因此,一名员工表现不好,不代表整个团队的表现差。 考察前提与结论的充分必要性,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检查前提与结论是否相关,剔除无相关性的前提;第二,检查前提对于结论是否必要;第三,若所有前提的精准度与准确性大于65%,就能成为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D:多方验证,避免单维度思考 所谓多方验证,即我们在陈述时应思考:“我的看法也许有偏颇、不可靠,是否有其他角度来验证这个论述的稳固性与真实性呢?”作为关键思考者,我们应注意三个陷阱:第一,外界的误导,有人为了一己之利歪曲事实;第二,个人主观偏见;第三,强烈的情绪。这三者都会导致决策失误,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避免单维度思考,主动寻求多种渠道检视、验证思考结果。 避免误导 曾有一家航空公司在涨价前做了张表格,将近年来学费、电影票、医疗等涨价情况一一标识,其中飞机票的涨幅最小。如果我们运用关键思考,会发现学费等涨价与机票涨价并没有相关性,这张表格只是变相地误导大众而已。 由此可见,关键思考者绝非一团浆糊,而十分关注事情的真实性。伴随着时代与观念的变化,我们与其盲目相信一种说法,不如锻炼自身的关键思考能力,学会判断与辨别误导信息。 减少偏见 在现实环境中,人们由于经历不同,常会对他人怀有偏见。偏见的危害很多,它会让人沿着错误的路径寻找答案与佐证,而对其他客观事实视而不见。 避免偏见有两个方法:首先,避免急于做判断,多听别人的意见,善于换位思考,减少偏见带来的判断误差;其次,进行自我检查,验证自身是否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是否更看重支持自身立场的论据。 管理好情绪 人类天生害怕缺乏安全感或不被尊重。基于成长背景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地雷”——当别人踩到它,便是你盛怒之时。此时,负责逻辑思考的左脑会突然失效,而强烈的情绪将严重影响思考的质量,导致我们决策失误。 管理情绪有三个工具:第一,从语言、肢体、音调里觉察自己与对方是否有强烈的情绪,如果存在,则可以暂停讨论;第二,避免放大自身的行为,例如非常需要肯定与赞美的人,就应该避免重复强调自己的努力与贡献;第三,我们在强烈的情绪之下,仍应提醒自己关注事情的关键点。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除了关注候选人的学习能力,也应关注其情绪管理能力、态度,以确保招到符合岗位需求的员工。 人类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如果你愿意聆听身边同事的建议,将能获得关键的提醒,从而做出更可执行的计划,将事情做得更正确。值得注意的是,在听取他人意见的时候,我们仍应站在关键思考者的角度,验证对方所说的话是否可信、必要。 在工作环境中,伴随职级的提升,管理者的影响力通常以十倍速度递增——基层主管影响十人,中层主管影响百人,高层主管将影响千人。作为决策群,管理者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具有很强的未来性。因此,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思考与决策能力,建立清晰的表达逻辑,让下属愿意跟随你奋斗。 正如苏格拉底曾说:“每件事背后都有逻辑,我们需要通过提问和思考来发现它。”对于管理者而言,学会关键思考,并实现结构化的表达,对于成功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思考示例:转岗应考虑哪些因素我常遇到职场上的年轻人询问:“如果转岗,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转岗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重要的人生时刻,我们应运用关键思考,做自己思考的主人。我认为转岗应注意五个因素。第一,认识大环境,包括朝阳产业有哪些,没落的产业有哪些。 第二,了解你想要转岗的公司。除了产品与外部形象,还应了解其企业文化与环境是什么,与你的价值观是否吻合。第三,了解企业的现状以及两三年后的情景,并从关键思考者的角度准备几个相关问题,用以询问招聘官。第四,考察你能否拥有成长、被栽培的机会。年轻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如果你在组织里不能得到更多教导的机会,那就不要选择这家企业。第五,考虑这个岗位能否成为你表演的舞台,能否让你把知识、技巧以及本身的特质发挥出来。 文章来自《培训》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 (1515)
2016-11-11
董明珠:我从来不犯错 该偏执时候要偏执
据搜根培训讲师小编得知:事情是这样的,在10月28日召开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过半议案被股东否决,董事长董明珠面对与会的中小股东大分贝发声:“格力没有亏待你们,上市公司有哪几家这样给你们分红?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两年给你们分了180亿元,哪家企业给你们这么多?” 确实,格力电器从亏损企业成长为明星企业,董明珠功不可没。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即将推出的“中国百佳CEO”排行榜中,董明珠排名第8。“中国百佳CEO”排行榜主要考察股东回报和市值变化两大指标。数据显示,从董明珠就任总裁到现在,格力电器的股东回报是1926%,这个数字排在所有中国上市公司的前列。 数字说明了一切。自从上市以来,格力电器对中小股东一直“慷慨有加”,这可能也是董明珠感到愤怒的原因。但是,气愤也好,委屈也罢,公司最高管理者如何与股东沟通,绝对是一门学问,毕竟“股东至上”一直是市场经济的定律。 董明珠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管理风格如何?《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3年曾对其做过独家专访,我们或许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HBR中文版:在格力电器的发展过程中,哪个管理环节更重要? 董明珠:企业发展靠的是什么?靠技术?靠营销?都不对,我认为是管理能力。没有管理谈什么创新,谈什么技术,谈什么质量?没有管理能力,质量怎么去控制?质量水平怎么去提高?这些都要靠优秀的管理才能实现。技术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没有这样的一整套的管理体系,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被尊重的环境,他们能搞出什么技术创新?所以,我认为管理是一种非常综合的能力,企业的每一个点都离不开管理。 HBR中文版:说到管理,你现在同时兼任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会不会导致过度集权式管理?你会考虑如何分权? 董明珠:不是这样的,什么集权式管理、分权式管理,我不认可这样的划分。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没有集权的能力,要这样的领导干什么?干脆可以不要。领导必须要明白在什么样条件下需要集权,在什么条件下需要分权,这点很重要。我更倡导的是企业的整个干部队伍建设,去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私分明、公开透明的环境。 公平公正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干部队伍有近200个人,他们的行为要经得起8万员工的监督,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挑战。我们在办事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做到公正、公平,就会增强员工信心,反之则会让企业其他员工产生不满和怨气。 其次要做到公私要分明。如果一个领导者权力很大,哪怕他对外宣称实行分权管理,实际上也是集权的做法,因为他无论讲什么,底下人原则上是不敢反对的。所以更多的时候,一把手是在付出而不是索取,他唯一能得到的,就是因企业最终效益获得的回报——董事会根据你给企业创造的价值,决定你应该拿的收入。除了这一点以外,你没有任何权利,你必须公私分明。这就是付出,你必须要树立一种正气。 另外,企业还要公开透明。只有公开透明,才可以做到该集权就集权,该分权就分权。曾经有人对我说,到你们格力电器,感觉空气都不一样。其实他感受到的就是这种文化。公开透明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员工做的所有事情,有一个可被监督、可量化的标准。 HBR中文版:你曾说自己是一个从来不犯错误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信? 董明珠:这话是我说的,这不是自信,而是对自己的要求。比如说,投资上犯了一个错误,几十亿就不见了,对于整个企业、对于股民、对于公司的员工,都是极大的伤害,所以我觉得不应该犯错误。作为领导,你有很大的空间和决策时间,为什么不能在事前进行完整的评估?你就是不应该犯错误。 那么,如何能做到不犯错误?在我看来,只要无私,就不会犯错误。该偏执的时候要偏执,对的东西一定要偏执。其实,我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我比别人更执着。什么情况下会犯错误呢?放弃了原则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会犯错误;有了私心的时候,就可能会犯错误。 我在任公司营销部长的时候,我哥哥带一个经销商来找我拿货,这么一笔交易,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损失,同时他那一年也能一下子赚到一两百万,但我拒绝了。因为我很清楚,如果给他货,表面上看起来是多赢,但实际上会有很多负面影响:所有的商家会对你失去信心,认为格力这个品牌以后只能通过关系做生意,这样的话,就不能谈合作了,保证产品质量也就很容易沦为空谈。所以我觉得,必须做到无私,不能犯错误,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做到。 HBR中文版:作为管理者,每天要做各种决策,不犯任何错误似乎不太可能,你是怎么做的? 董明珠:有一些情况不能叫犯错误,比如我们做了一个营销策略,但是在实施过程当中突然发现有偏差,如果你能够及时调整,这就不叫犯错,也不叫失误,因为有些情况是没有办法估计的。再比如到国外去投资,不可估计的东西太多了,到越南去投资和到美国去投资,完全不是一回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谁也不知道。只能尽可能去评估各种可能性,因为这样就能做到一目了然,可以通过数据来判断对和错,这个很重要。 HBR中文版:在你看来,确保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这个人或者团队,需要具备的基本特质是什么? 董明珠:团队是必须的,但是团队里面一定需要有一个核心人物。班长不行,这个团队就不存在。我从来都认为,作为一个领导来讲,要具有一定的特质,包括洞察力、判断力,以及敢做敢当的作风等等。当然,管理风格可能多种多样的,但是思想境界是一样的。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牺牲自我的精神,也就是奉献精神,因为奉献就需要牺牲很多自己的东西。 HBR中文版:奉献精神也是格力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董明珠:什么叫文化?就是我们的行为形成了一种规律,这就是文化。在企业内部,我们格力电器倡导的价值观就是奉献精神。在我的员工当中,没有人会跟我讲,我在这里干活你给我多少钱这样的问题。他们来跟我谈的是他们想做什么,我们企业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是要让所有人过得更幸福,员工好与不好,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这是领导必须要考虑的,不应该等员工跟你追讨的时候,再来谈这个问题,或者把它作为一个条件,我认为那是错误的。 另外一方面,我希望我们员工以诚信为原则。我们每一个人在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承认错误或者不改正错误,这是诚信问题。“诚信”这两个字很泛,但落实到我们每一个员工身上,就要靠各种制度来保障。同时,在我们的细节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去强化我们员工的自律意识,要坚持企业对员工负责任,员工自然而然就会对企业负责任。诚信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并不是造个概念,说个故事,就认为自己有企业文化,这种理解是不对的。通过员工的举止,基本上可以看到这个企业的文化积淀了什么。 HBR中文版: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董明珠:格力是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他们。我跟我们的干部讲,员工如果犯了错误,我认为不是员工的错误,而是干部的错误。因为员工永远是在被动的岗位上,只要把这个工作做好,没有犯错误,我认为他就是一个好员工。而干部是起导向作用的,干部是什么样,员工就是什么样。因此,干部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管理上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行为,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文化,一些相关的习惯性动作形成了,就会变成企业文化。以一个车道为例,再宽的车道,任何时候,不管有没有车,我的员工都不会走到这个宽道上,而是在他该走的一条人行小道上行走,这是习惯,这种习惯养成后就成为了文化。 HBR中文版:这种习惯的养成,是由于处罚制度的约束,还是员工在相关教育之后的自我约束? 董明珠:车道不能走人,人道不能走车,这就是规则,有了这样的规则和环境,大家都按规矩来。这个不需要协调,因为它最基础的,如果还要去协调,那就没有制度了。你不能把员工当作一个机器,他是有情感的,他为什么在这里工作,是希望生活好一点。所以作为企业,要尽可能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当中,去合理合法地获取利润,然后转化一部分给你的员工,转化一部分给你的投资者。企业就是一个润滑机器,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很重要的润滑部分。 因此,作为格力电器来说,企业文化其实并不复杂,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很简单的,一个是互相尊重,第二个是奉献。每个人进到格力电器,愿意同甘共苦,我给我们的员工待遇就要最高,而不应该等员工来问你要,如果员工来要,那是一种交易关系。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什么?是把工作做好。要明白,员工不是为我奉献,实际上是在为一个企业服务,在为社会服务。 HBR中文版:在你看来,强化企业文化与各种制度建设,会不会约束员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如何培养员工的自我挑战意识? 董明珠:不是我一个人挑战自己,我要做的事情是让每一个员工都愿意去挑战自己。如果公司8万员工都抱着挑战自己的心态工作,绝对会战无不胜。这需要从技术、质量、人才创新,从管理去入手,加快管理制度的建设,对现有管理进行强化,这样大家都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其实,方向早就摆在明处,5年2000亿的规模,需要做什么自己要清楚。如果都让我来推动的话,我就很累了。所以说,企业的文化很重要,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铁的队伍。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很好的制度,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环境和制度,特别是对干部队伍的建设要加强。 文章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董明珠
阅读 (1558)
2016-11-10
共 107 条,页数:
8/11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末页
搜根动态
更多>
1
搜根网第三届中国区500强讲师评选榜单发布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源动力-激励机制解密》课程圆满举办成功!
祝贺:深圳某公司《培训管理课程》培训圆满成功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源动力-激励机制解密开课啦!!!
《 三招教你搞定精品课程》培训回顾
活动预告
更多>
第15届中国人力资本高峰论坛
深圳.2017年04月09日
答疑解惑,思卓私房课
搜根网讲师集结号.邀您入驻
活动截止日期:2017年5月31日
热门文章
更多>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源动力-激励机制解密》课程圆满举办成功!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源动力-激励机制解密开课啦!!!
搜根网第三届中国区500强讲师评选榜单发布
祝贺:深圳某公司《培训管理课程》培训圆满成功
精品课程
¥
主讲: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培训比价
培训资讯
监理招聘
建工招聘
一览英才网
机电招聘网
中国讲师节
培训讲师
招骋研究网
中国员工培训网
路桥英才网
HR研究网
博课网
© 2015-2025 SOUGEN.CN 版权所有,ICP备案证书号:
粤ICP备15084450号
用户登录
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号/邮箱
请输入登录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登 录
使用合作网站账号一键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