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开发》培训课程效果不好的原因原来是这样
发布日期:2017-09-05浏览:2548
很多企业都在组织自己的内训师培训队伍,专门外请老师讲授《企业课程设计与开发》,课堂上,似乎内训师很有收获,也开发出像模像样的课件。然而,这些课件的质量怎么样?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员工需求?是否符合客户需求?如果上课的讲师根本不了解课程内容,只能辅导课程的提纲设计呢?全靠学员自己?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除了遵循一般的开发与设计框架理念,讲师还需掌握什么,才能开发出符合“三符合”的课程?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三符合”。
一符合: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许多讲师(无论是职业讲师还是内训师)都把课程设计前的需求调研作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依据。这个想法没错,然而大部分讲师却都做错了。
这有二方面的原因:
首先企业自己都不是确切知道自己的实际需求在哪。这和企业培训管理相关人员有关。
其次很多讲师(特别是职业讲师)研究课程技术的多,关注或者研究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少,所以设计的调研表格基本上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调研目前企业自身情况。这种静态思维不符合发展观。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该是怎样的?当然是内容(产品)为王,客户在上。所以当下好的企业会花大量的人力大量的时间去调研客户,企业的产品应该是为客户定制开发的。所以课程需求调研表设置也一样,你根本不知道客户要什么,怎么做得让客户满意?企业自己认为的好,客户可不会买账。所以客户需求调研这一块怎么设计,怎么调研,怎么利用大数据来支持,是考验一个真正同步时代变化的职业讲师及内训师的试金石。
二符合:符合学员的实际需要。
以前我们习惯用三种方法来获得学员的实际需要(当然就这一点,很多讲师也做不到):
1是调研学员学习的需求。
2是学员岗位流程调研。
3是观察学员岗位工作表现。
不可否认,这三种方法有可取之处,然而,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其实被剥夺了。有人说第1种情况就是让学员填写啊,请问,你是员工,领导让你填表格,你能不填吗?至少是不是员工想要的,根本无从知道。
培训如果缺少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坏的情况,学员现场就不会很配合讲师;好的情况呢,课堂氛围较好,员工也写了很多学习感悟,然而课后根本没用。
那怎么获取学员的真正需要呢?有2个方向:
1.测评。包含个人与团队测评。用各种测评工具测试学员与岗位匹配度、学员与团队匹配度等等,可大体知道学员所处团队缺什么,学员需要在哪方面补强呢还是继续加强他的特长。
2.利用各种培训新技术。比如SWOT分析+世界咖啡、团队引导、团队工作坊等技术,了解阻碍员工的东西,获取员工真正的需求。
三符合:符合行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果讲师说我只负责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技术,内容是学员来决定的。那企业一定要细心一些:如果企业本身是行业翘楚,参训学员也都是企业各方面的精英,这个不成问题。然而,大部分的企业就没办法满足这2个条件了。换句话来说,如果讲师只管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技术,那和企业自己派一个人去北、上、深找个大师的认证公开课学一下,回来教企业员工,有什么区别?当然,还是会有一点区别,就是也许企业派出的学习人员更接企业地气。
实际上,企业当然希望内部讲师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行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举例:如果银行开发出的网点课程还是类似标杆服务、星级服务这样的内容,实际上就已经是落后的内容了。
因为现在已经不是标准化服务的时代,现在是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时代;
现在已经不是在银行网点等待客户上门服务的时代,现在是走出去、O2O、服务+营销的时代。
很多银行的内部讲师或者网点管理者是没有这样的思维,如果职业讲师也没有这样的思维,那么这个银行开发出来的课程,结构设计得再好,内容已经是落后的,对于银行来说还有意义吗?
那么讲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老师到底需要掌握什么呢?
一、结构化思维。
作为一个讲师,如果没有完整地学过结构化思维,那么他自己设计出来的课件,架构就会是不完整的,存在问题的。何谈指导学员完成课程开发呢?所以讲师要会结构化思维,并教会学员,让学员用结构化思维来设计课程的架构。
二、心理学。
没有真正钻研过某个流派的心理学及应用,就没办法深入了解学员和客户的需求。辅导学员开发出的课件深度和实用性都会受影响。
三、行业敏感度
如果去教学的企业是讲师熟悉的行业自然好,如果不熟悉的行业呢?这需要讲师掌握对行业的敏感度,就是讲师对自己在熟悉行业所掌握的信息做过总结,并提炼成方法论。在简单了解新行业的基础上,能抓住新行业问题的核心,并将其他行业的方法论拿来应用。这个前提就是第一点说过的讲师要掌握结构化思维,掌握抓住核心问题的方法。
四、理论应用能力
学员在设计课程的时候,由于学识方面的限制,很多时候很难给内容找到理论的支撑。讲师这个时候应该能对学员的内容提供理论支持的参考,同时还要引导学员去应用理论的能力。
如果能达到上面的要求,开发出“三符合”的课程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还有一个要点,如何能开发出标准化的课件,让100人讲同一个课件,保证课件内容不走样呢?下一篇问题我们就来探讨课程开发中的标准化课件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除了遵循一般的开发与设计框架理念,讲师还需掌握什么,才能开发出符合“三符合”的课程?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三符合”。
一符合: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许多讲师(无论是职业讲师还是内训师)都把课程设计前的需求调研作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依据。这个想法没错,然而大部分讲师却都做错了。
这有二方面的原因:
首先企业自己都不是确切知道自己的实际需求在哪。这和企业培训管理相关人员有关。
其次很多讲师(特别是职业讲师)研究课程技术的多,关注或者研究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少,所以设计的调研表格基本上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调研目前企业自身情况。这种静态思维不符合发展观。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该是怎样的?当然是内容(产品)为王,客户在上。所以当下好的企业会花大量的人力大量的时间去调研客户,企业的产品应该是为客户定制开发的。所以课程需求调研表设置也一样,你根本不知道客户要什么,怎么做得让客户满意?企业自己认为的好,客户可不会买账。所以客户需求调研这一块怎么设计,怎么调研,怎么利用大数据来支持,是考验一个真正同步时代变化的职业讲师及内训师的试金石。
二符合:符合学员的实际需要。
以前我们习惯用三种方法来获得学员的实际需要(当然就这一点,很多讲师也做不到):
1是调研学员学习的需求。
2是学员岗位流程调研。
3是观察学员岗位工作表现。
不可否认,这三种方法有可取之处,然而,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其实被剥夺了。有人说第1种情况就是让学员填写啊,请问,你是员工,领导让你填表格,你能不填吗?至少是不是员工想要的,根本无从知道。
培训如果缺少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坏的情况,学员现场就不会很配合讲师;好的情况呢,课堂氛围较好,员工也写了很多学习感悟,然而课后根本没用。
那怎么获取学员的真正需要呢?有2个方向:
1.测评。包含个人与团队测评。用各种测评工具测试学员与岗位匹配度、学员与团队匹配度等等,可大体知道学员所处团队缺什么,学员需要在哪方面补强呢还是继续加强他的特长。
2.利用各种培训新技术。比如SWOT分析+世界咖啡、团队引导、团队工作坊等技术,了解阻碍员工的东西,获取员工真正的需求。
三符合:符合行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果讲师说我只负责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技术,内容是学员来决定的。那企业一定要细心一些:如果企业本身是行业翘楚,参训学员也都是企业各方面的精英,这个不成问题。然而,大部分的企业就没办法满足这2个条件了。换句话来说,如果讲师只管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技术,那和企业自己派一个人去北、上、深找个大师的认证公开课学一下,回来教企业员工,有什么区别?当然,还是会有一点区别,就是也许企业派出的学习人员更接企业地气。
实际上,企业当然希望内部讲师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行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举例:如果银行开发出的网点课程还是类似标杆服务、星级服务这样的内容,实际上就已经是落后的内容了。
因为现在已经不是标准化服务的时代,现在是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时代;
现在已经不是在银行网点等待客户上门服务的时代,现在是走出去、O2O、服务+营销的时代。
很多银行的内部讲师或者网点管理者是没有这样的思维,如果职业讲师也没有这样的思维,那么这个银行开发出来的课程,结构设计得再好,内容已经是落后的,对于银行来说还有意义吗?
那么讲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老师到底需要掌握什么呢?
一、结构化思维。
作为一个讲师,如果没有完整地学过结构化思维,那么他自己设计出来的课件,架构就会是不完整的,存在问题的。何谈指导学员完成课程开发呢?所以讲师要会结构化思维,并教会学员,让学员用结构化思维来设计课程的架构。
二、心理学。
没有真正钻研过某个流派的心理学及应用,就没办法深入了解学员和客户的需求。辅导学员开发出的课件深度和实用性都会受影响。
三、行业敏感度
如果去教学的企业是讲师熟悉的行业自然好,如果不熟悉的行业呢?这需要讲师掌握对行业的敏感度,就是讲师对自己在熟悉行业所掌握的信息做过总结,并提炼成方法论。在简单了解新行业的基础上,能抓住新行业问题的核心,并将其他行业的方法论拿来应用。这个前提就是第一点说过的讲师要掌握结构化思维,掌握抓住核心问题的方法。
四、理论应用能力
学员在设计课程的时候,由于学识方面的限制,很多时候很难给内容找到理论的支撑。讲师这个时候应该能对学员的内容提供理论支持的参考,同时还要引导学员去应用理论的能力。
如果能达到上面的要求,开发出“三符合”的课程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还有一个要点,如何能开发出标准化的课件,让100人讲同一个课件,保证课件内容不走样呢?下一篇问题我们就来探讨课程开发中的标准化课件问题。